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  教学成果
详细内容
拥抱智能时代,赋能语言未来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2024-2025学年实践周课程全景展现


作者:    文章来源: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浏览次数:10    发布时间:2025-09-19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2024-2025学年实践周活动已圆满落幕!本次实践周聚焦“智能·创新·跨界”,重磅推出14门精彩纷呈的实践课程,覆盖大一至大三所有年级,为同学们打造了一场知识与能力跃升的盛宴。

本次实践周的显著特色在于深度拥抱人工智能(AI),赋能语言学习与文化探索:

AI深度融入,引领教学革新: 超过半数课程(8门)明确融入AI,将人工智能工具与理念贯穿于语言研究、文化传播、翻译实训、教学实践、行业调研乃至思辨辩论等全领域。这标志着我院在培养未来语言人才时,前瞻性地将科技力量与人文素养深度融合。

创新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框架:课程设计打破常规,探索出“理论-AI工具-田野调查-文化解读”、“技术实操+行业场景+批判性思维”、“文化调研-AI赋能-大众传播”等创新教学模式。不再是单一技能训练,而是引导学生从“语言使用者”向“社会文化观察者”、“技术赋能的思想者”转型。

跨界融合实践,拓展能力边界: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跨学科、跨领域特色。从厦漳泉语言景观洞察地域文化与全球化,到用AI赋能漳州海丝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振兴;从英国议会制辩论探讨AI伦理前沿,到深入教培行业调研AI应用现状;从语料库的学术应用到机器翻译的产业实训,无不体现语言能力与时代需求的紧密结合。

强化实践导向,连接真实世界:所有课程均强调动手实践、实地调研。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历史街区、文化遗址、培训机构、国际都市(香港),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锻炼调研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次实践周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与实践。我们致力于培养的不仅是精通语言的专业人才,更是具备人文底蕴、技术素养、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AI赋能,我们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各个年级的精彩实践课堂,感受同学们在智能浪潮中的探索、成长与收获!


2024-2025学年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实践周课程一览表

序号

开课年级

实践周课程名称

指导教师

备注

1

大一

材料、结构和表达-好故事的要素和方法

郭剑


2

大一

厦漳泉语言景观调查:智能工具+人文洞察

郝明星

融入AI

3

大一

英国议会制辩论:AI伦理与展望

陆红艳

融入AI

4

大一

英语戏剧表演

王颖


5

大二

AI赋能:语料库基础与应用

左慧芳

融入AI

6


AI赋能:漳州海丝文化传播实践

陈立珍

融入AI

7


人工智能赋能的探究式英语学习与实践

王迪、王慧敏

融入AI

8

大三

AI辅助英语教学实践

郭瑞芬、黄丽香

融入AI

9


AI赋能背景下英语教培行业实践调研

田园、赵励轩

融入AI

10


AI与机器翻译实训

郑宇帆、卓文如

融入AI

11


跨文化交际实践

田德新


12


英语考研升学规划与学术能力应用实践

陆帅、曾凤凰

范文斌、谢嘉鹏


13

大一、大二、大三

趣味少儿英语成长营

梅家象、蔡雅瑜


14

大一、大二、大三

香港跨文化交流之旅国际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探索

蔡秀星


总计

14


8


大一实践周课程


《材料、结构和表达—好故事的要素和方法》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故事内容设计、故事结构安排以及开头、结尾的常用方法等,实践部分由学生自主选择、设计、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同学们选择主题比较广泛,有个人故事、历史故事、现实故事、传奇故事等,取材来自现实生活、影视作品、经典小说、戏剧作品等,有效地运用了相关的理论和技巧。


《厦漳泉语言景观调查:智能工具+人文洞察》将语言学理论与社会调查实践结合,聚焦厦漳泉三地历史街区的语言景观,引导学生从语言使用透视地域文化、旅游经济与全球化影响。该课程通过“理论–AI工具–田野调查–文化解读”四阶模式,突破传统语言技能训练框架,助力学生从“语言使用者”转向“社会文化观察者”。未来将进一步深化AI伦理教育如技术依赖反思,并拓展与闽台语言景观的对比研究。


《英国议会制辩论:AI伦理与展望》旨在介绍英国议会制辩论的基本规则,学生参与讨论,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展开辩论,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基本听说能力,英语演讲能力和思辨能力。 课程涉及的讨论以及展开辩论的辩题主要以AI相关为主,让学生关注和重视AI的发展,同时对AI有辩证以及批判性认知。




《英语戏剧表演》将学生们分成3个剧组,在王颖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门用两周课的时间完成《甄嬛传》;《爱丽丝梦游记》和《神秘巨星》三个自选剧目和编排。学生们利用AI辅助完成剧本的编写或改编、排练及最后一次课的表演考核。各组演员在老师指导下研究剧本,挖掘人物,理解台词,背诵台词;研究舞台剧的发声方法,校准每一个台词优美发音,抑扬顿挫;研究舞台表演的技巧,最后同学们呈现出三部完美的作品。




大二实践周课程

AI赋能:语料库基础与应用》巧妙融合学术思维与数字技术,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们搭建起探索语言智能研究领域的桥梁。该课程致力于培养能够驾驭语料库工具的思考者,而非仅仅被动接受技术的使用者。课程采用 “理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 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讲授语料库的核心概念、操作原理以及应用场景,充分利用人工分析在复杂语义和情感解读上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借助AI提供有益启发,使语言研究真正做到技术赋能。


AI赋能漳州海丝文化传播实践》构建了“文化调研-AI赋能-大众传播”数字人文教育新模式。课程采用双主题深度融合,扎根漳州海丝文化遗存,贯通“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与“乡村振兴实践”,引导学生探索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内在关联。利用双轨驱动教学模式“4次校内理论+4次校外田野”联动,以项目式学习(PBL)贯穿全程,通过个人报告与团队视频双任务驱动实践。最后利用AI深度赋能助力视频精准传达文化内核,实践成果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感染力。



《人工智能赋能的探究式英语学习与实践》 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探索人工智能(AI)与英语专业的结合点,旨在通过跨学科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王迪老师和王慧敏老师及其团队经过精心筹备,将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引入英语专业教学之中,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实践项目。学生们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文学创作等多个领域。




大三实践周课程

AI辅助英语教学实践》带领学生前往厦门佳音英语育秀校区,观摩少儿英语课堂,了解AI工具在培训机构中的最新应用,并在佳音教师的指导下备课、磨课进行DEMO课展示。在校内实践中学生们系统学习了英语教学法、备课、教案的撰写以及AI工具的使用等,并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作为AI工具辅助备课、授课,成功地完成了片段教学展示。在两周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他们还聆听了厦大附小英语教研组组长魏林宁老师的讲座,了解一线教师的成长路径。


AI赋能背景下英语教培行业实践调研》以“AI赋能英语教培行业”为主题,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厦门4家教育培训机构,重点考察英语教培行业发展现状及AI技术的应用情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职业需求。学生通过调研认识到现代英语教师需要平衡传统教学技能与新技术应用能力;英语专业学术训练带给他们的思辨能力、精准地概括、描述等语言表达能力、捕捉洞察细节的能力,以及同理心等情感智能,是未来职场不可或缺的软技能。



AI与机器翻译实训》以“AI与机器翻译”为核心,通过理论与实操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度掌握AI翻译工具与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为语言服务行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本次课程通过“技术实操+行业场景+批判性思维”的三维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运用AI工具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语言服务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



《英语考研升学规划与学术能力应用实践》系统解析英语专业核心研究领域: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研究。同时,课程聚焦英语专业考研规划,并涵盖跨专业考研交流与出国(境)留学申请策略。课程由多元研究背景的师资团队分模块授课,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科方向,初步奠定学术实践能力基础,为其考研升学之路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跨文化交际实践》课程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现状与发展。除校内授课外,社会实践场所第一天为月港古镇、漳州古城、海丝博物馆,第二天为云水谣的和贵楼、云水谣古栈道与怀远楼。通过此次的实践之旅,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提高:在学习正确、有效和得体进行跨文化交际综合技能的同时,均熟练掌握1-2个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撰写基于实地考察的学术论文提纲,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跨三个年级的实践课程


《趣味少儿英语成长营》是在“嘉语润童·益行筑梦”党支部立项的坚实基础上精心发展而来,前期经过了长时间细致且全面的筹备工作。成长营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划分为宣传组、教师组和后勤组三个重要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同时由教工党支部书记梅家象老师和副书记蔡雅瑜老师进行专业指导,为成长营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教师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共同编写了两份贴合少儿学习特点的教材,作为上课的专用资料,为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次的成长营具有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香港跨文化交流之旅国际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探索》以香港多元文化为背景,依托香港中文大学、凤凰卫视等机构资源,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素养。课程涵盖跨文化传媒、英语配音、戏剧表演等多领域内容,通过专业讲座、实践工坊、实地探秘与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跨文化环境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动。学生将在实践中拓宽国际视野,学会运用英语跨越文化障碍,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并灵活运用跨文化交际技巧,从而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束语

两周实践,一次蜕变。 希望同学们珍视这份融合了技术探索与人文实践的独特体验,将实践中提升的问题解决能力、跨文化沟通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转化为持续前行的动力。面对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期待你们既善用科技之力,更坚守人文之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展现中国青年外语人的智慧与担当!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愿作你们坚实的后盾,共赴语言智能融合发展的壮阔前程!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 DLMM CESE V22.21 Build 20121210 | Copyright© 2004-2020 WWXY.XUJC.COM WWXY.XUJC.CN
All Rights Reserved.